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沙与水进行观察,以及对油与水进行比较,以及对日常生活液体的了解,来提高对液体的认识;
2.通过动手、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来培养认识液体的能力。
教学准备:沙、水、食用油、碘酒、酱油、白醋、玻璃杯、盘子、农药水、盐酸引入课题谁能说说液体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哪些是液体?比较沙与水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沙和一杯水,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倾斜一下杯子,看看沙与水又有什么不同?讨论沙与水有什么不同?
堆堆看,沙和水各有什么不同?
两滴水合起来与两粒沙合起来又有什么发现?比较油和水出示油,问:它是液体吗?
观察油和水,同时倒倒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油与水的异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体讨论这些液体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出示的酒精、白醋以及没有标签的碘酒、饮料。讨论:面对不知名的液体,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有标签的液体我们又怎样去了解它们?
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了解一些危险液体的注意事项出示农药水、盐酸,问:你们将怎样了解这些有毒液体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
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
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六.安全教育
有关水的事故的教育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篇3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至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此处隐藏5480个字……小结:不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对了吗?
三、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小海鸥:可是海上经常会有大风大浪,当风浪来的时候油和水不会混在一起呢?请幼儿进行猜测
2、两名幼儿上前示范,用力搅拌油和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3、请所有幼儿操作:你也去试一试,到底是不是这样?
4、出示图示并用海鸥的口吻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就像海上风浪来的时候),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这次你们猜对了吗?
5、小海鸥:这些浮在水上的油把我们住的海水都弄脏了,保护海洋环境的叔叔阿姨们现在把这些油都打捞起来了,海水又变干净了,现在我该回家去了!
四、延伸
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篇9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究游戏活动兴趣浓厚,在开展大班“水”主题过程中,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在说掉进水里很可怕,有小朋友说到掉进沼泽里比掉水里还可怕,还有小朋友说沼泽跟水差不多,就是有泥,但是会吸人……沼泽为什么会“吸人”呢?孩子们的问题问倒了我,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秘沼泽为什么会“吸人”,经过查阅发现沼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现象,可是这一科学现象如何介绍给孩子们呢?我想起了芬兰STEM教育中的“现象教学法”——基于现象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2.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和特征。
活动难点:大胆探究,能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前期接力游戏经验
物质准备:水、玉米淀粉、量杯、桌子、盆、沙漏、桌布、罩衣、洗手盆、纸巾、纸篓、相机、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观看视频,请幼儿大胆猜测,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播放非牛顿流体的视频,请幼儿观看并猜想:你觉得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探究活动材料
1.请幼儿观察材料水和玉米淀粉,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2.幼儿分组操作用玉米淀粉和水制作粘液(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观察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交流新发现,教师小结。
小结:对它没有用力的时候它就是液体状态,但是当你对它用力的时候,它会变成固体状态一样坚硬。
三、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传递粘液的方法,体验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现象。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胆探索非牛顿流体的特点。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请小组之间商量进行接力传递的方法(1分钟)。
(2)采用接力的方式运送粘液(非牛顿流体),每个人在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粘液流失,将粘液运送到对应量筒中。
(3)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往量杯里运送的黏液最多,地面上的粘液最少。
2.幼儿自由结组商讨传递方法。
3.进行游戏预赛。
4.幼儿开始游戏(拍照记录个小组的游戏状态)。
5.请幼儿分享完成游戏的方法,其余幼儿动手验证方法。
6.教师利用照片进行小结,颁发奖励。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我们的比赛,在比赛中用到了很多方法,很多好方法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结束部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回归生活
为幼儿揭秘粘液就是“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现象,并播放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科学。
小结:其实非牛顿流体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探究它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也可以帮助到我们,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在沼泽中越使劲挣扎陷得越深吗?在沼泽中越使劲,沼泽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非牛顿流体的存在和运用,下次分享给大家。区域中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制作出非牛顿流体。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探究比较充分,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教师的语言应再简练些,本次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开始,后续可以在区域中以及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材料对于幼儿新颖,幼儿有玩水的直接经验,有看过家里包饺子和面的间接经验,但是本次活动重点不在于幼儿去理解非牛顿流体的科学原理,而是去感受和探索他的神奇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方便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从而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结果》优质课视频+PPT课件+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篇10[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汶河,了解河水被污染的原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让幼儿进一步体会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入厕、检查衣服、鞋子是否穿好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强调参观汶河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参观要求:"认真看、仔细听,积极回答问题,随时听从老师的口令。"
二、引导幼儿有顺序地参观河水、河边的植物等,然后让孩子们讨论:"汶河的河水是什么颜色的?水上飘着什么?河岸上种了些什么植物?发现了什么问题?"水上、岸上垃圾到处都有,花草树木也被乱踩乱折,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
师幼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人们乱扔垃圾、不注意爱护花草树木、不爱护周围的环境等)。
三、引导幼儿为保护汶河献计献策不往河边、河水里乱扔垃圾;爱护岸边的花草树木,不践踏,不攀折;不让小宠物在河边和河里大小便;不往河里乱排污水等等。
四、分发环保袋,师幼共同把垃圾带回家。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做保护河流的宣传员,号召大家都来保护水资源,从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2、定期组织幼儿去汶河,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汶河。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