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荆棘鸟》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荆棘鸟》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荆棘鸟》有感1《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也许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会说我小题大作,煽情得有点过。但我在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眼睛的确是湿润的——这并不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相信和理解。我总是惊讶于作者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对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天可怜见,看得途中我总是想起这句话。虽然它的大抵意思我并不很了解,但我知道,倘若天可怜见,会喜欢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也同样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不会去恨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当然,我还没有看完全部的小说,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触到悲伤的是弗兰克——-这个私生子,我总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里夫放在一起想象。尽管他们没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场也太少,只有几年的'时间他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可知的,它使我悲伤,是因为他对于母亲和妹妹那种不可比拟的爱。我总是细细去品味这一个细节,当在学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兰克,扑在他怀里寻求安慰。只有在弗兰克怀里梅吉才能毫无顾忌地哭出来。对于梅吉来讲,弗兰克是她幼年时期的唯一一个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港湾吧。
可是弗兰克一出场就注定要走,不只是因为他的身世。更因为他对现有生活的一种厌恶和悲哀,在他心目中,母亲永远像一个女神般美丽,而即使父亲对母亲足够的重视和崇拜,也不能弥补他气质上的差距——-在我看来的确如此,一个美丽的贵妇人,一个憨厚老实的长工,完全不是可以生活的人。弗兰克总是固执地认为父亲侵犯了母亲,她在弗兰克明白男女之事后的日子里,每一次怀孕都让弗兰克大为光火——-他怎么能忍受一个老大粗骑在自己那高贵的母亲的身上呢?
弗兰克因为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强壮的身体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他成了全镇气力最大的人————这一优势也让他成为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实上,他更乐于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读《荆棘鸟》有感2荆棘鸟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雀巢开始,便不停执着地寻找荆棘树。当它终于如愿以偿,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和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梅吉就是这样的女子。
梅吉一家在潦倒失意的时候远涉山水到德罗海达梅吉姑母家去,教士拉尔夫对这个小女孩十分怜爱,那年梅吉还小。而随着梅吉年复一年的`成长,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可惜的是拉尔夫是教士,他们不能在一起。之后梅吉遇见了外貌酷似拉尔夫的卢克,在卢克的追求下终于便答应结婚,而卢克看中的只是梅吉的钱,所以婚后过的并不幸福。直到有一天她一直无法忘记的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为她留下一个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孩子——戴恩。
我就想像梅吉一样,全力以赴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想爱的。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如荆棘鸟一般用最深刻的疼痛唱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戴恩最后也作了教士,却在希腊度假时为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这样的结局不是梅吉所想要的,但是她寻找到真爱,也付出了真爱,她不后悔。梅吉说: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是不是该像她一样坚韧,勇敢。在不幸面前坦然地看自己曾经的幸福。
《荆棘鸟》,便是梅吉用生命谱写的歌。
读《荆棘鸟》有感3刚借到书的时候,满是兴奋,除了书名,我一无所知。喜欢这种感觉,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一无所知,所有的理解都将来源我的阅读,不受他人影响,只有自己。
开头一幕便是女主4岁时的生活情形,这设计实在巧妙,估计作者考虑到孩子4岁前的记忆大都是模糊的。但儿童时代总有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就像梅吉一直记得她的洋娃娃。书中梅吉对洋娃娃的执着可以让人一窥儿童的世界,那些事在旁人眼中也许不可理解,但在孩子的世界自有一套法则,那是举足轻重的
梅吉虽小,但向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比如,她中意一套美丽的茶具,尽管这是与她的身份不符的。其实与其说她喜爱那套茶具,不如说,她向往的是那种与茶具相配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也不错,但生命中总有更好的东西值得追求。孩子的童心需要呵护,她的哥哥弗兰克就是这样做的。虽然弗兰克因矮而自卑,希望获得那种父亲不了解的自尊,厌倦终日打铁的生活,身心痛苦,但渴望做出一番事业。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待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这自由的光芒。这个青年值得佩服,在逃去当兵被抓回后,有过失落绝望,但当机会再次来临时,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真正做到了顺从我心。命运就是如此巧合,成就他的,也是毁了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吉有这样的哥哥真是幸运,有人陪伴,有人安慰,这才是真正的“慈父”。但是,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父亲有时间和耐心去听四五岁孩子说他自己的想法呢。
小说最出彩的部分就是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这种描写细腻动人,不落俗套,让人读起来身临其境,欲罢不能。梅吉9岁时遇到28岁的拉尔夫,她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也从来没有这样不幸过。梅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没有抱负,也没受过教育,她所期望的就是一个丈夫,孩子,自己的家和来自某个人的一点点爱。就连拉尔夫自己也说,哪怕他一生中将自己的感情仅仅表达一次也好。“所有的快乐我与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尝,有什么不好”,字字泣血,道不尽的无奈、伤感,不仅是年龄,更是身份让他们不能在一起。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时间你可真残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不愿放弃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使我们痛不欲生。但我们终究是我们,就是如此就像古老传说里的那胸前带着荆棘的鸟,泣血而啼,歌尽而死。有些事,有些人,明知行不通,我们还是要做,仍然固执地编织荆棘丛,折磨自己。纵使我们有自知之明,也不愿改变或放弃。唯一能做的就是爱我所爱,尽力追求。
读《荆棘鸟》有感4一个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时通常是冷漠的,不会说一句话,不会流一滴泪。他是彻头彻尾没有姓名的旁观者,就算说话了,流泪了,也就像乌云带来雨滴,树脂顺着魔鬼桉流下,是无意识的,再自然不过了。这是他们的故事,抱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也许能打动人心,也许比我们丰富,可没什么值得羡慕的。说到底,也只是他们的痛苦,就随他们恋栈不去吧。
我们不过是旁观者,主宰不了他们的命运,甚至也无法预测。除了让这个世界一次又一次在自己面前展开,演绎,什么都无能为力。帕迪过早地死了,弗雷德也变得无足轻重,菲是彻底老了,梅吉竟然也是母亲了,拉尔夫变得那么可爱,而卢克是彻 ……此处隐藏7062个字……爱情的范本和最初的渴望,让我若干年后,还沉迷于其中不得解脱。渴望一个拉尔夫,渴望一个既充当父亲、兄长,又充当朋友、恋人的男子,渴望一个伴随我成长过程,给予我无尽呵护,寄托我一生爱情的男子。而世间,却没有这样的男子。正是考琳;麦卡洛这个女人以如此缠绵悱恻的故事毒害了我的爱情观,让我如此被爱情引诱,又如此被爱情折磨。而最后,我还是不得不再次沉醉于她所描绘的爱情,领悟她所洞悉的人世苦难和生命真谛。人的一生,如同荒原上的.花朵,风一吹,就消失得无踪无迹。而爱,却是这短暂生命中唯一的亮丽的颜色,美得如此残酷。确如桃花所引的那句:“爱比恨更可怕,因为当你恨一个人,你可以报复他,你爱一个人,却什么也不能做。恨有了断的时候,爱却会贯穿你的一生一世……”
读小说的时候也许年纪太轻,那时候除了特别关注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外,对其他人物的印象已都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忘却。看影片的时候,他们重新得到我的关注。梅吉的母亲菲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这个原本出生名门的女人,为了年青时候一场违反禁忌的爱情,受到了命运的诅咒,她带着她的私生子下嫁给一个粗俗的工人,收藏起内心隐秘的爱,遗忘掉往日精致的生活,开始了终日劳碌的主妇生活。她不停地怀孕,生育,奔波在粗重的生活中,渐渐皱纹满面,年华老去。她遭遇着生活接连不断的摧残,儿子和丈夫的不和,私生子坐牢,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毁灭性的火灾,……甚至,连她故意要遗忘掉的女儿,也最终走上了和她相同的命运,为一场永无指望的爱情赔进漫长的一生。然而,她只是隐忍,从不哭泣、抱怨,默默忍受着命运的惩罚。那种隐忍的痛苦,让人揪心地痛。让她能够从容面对痛苦和厄运的,正是她内心深处的爱。爱让人勇敢坚韧,也让人脆弱不堪,爱让她忍受了所有的苦难,爱也毁掉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精致而华美的一生。而朱丝婷,这个从小被梅吉忽视的女儿,这个已经以为自己生来就是不值得被爱的女人,也让我落泪。母亲梅吉把几乎所有的爱都交给了她与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在被忽视和被责骂中长大,学会了伪装自己,过着人生如戏的生活,直到戴恩去世,她才在母亲醒悟过来的爱中找到自信。爱情,是女人一生的宗教。从菲到梅吉到朱丝婷,这三个女人的命运让我庆幸我没有生女儿,我不用再为她在爱与命运的抗争中遭遇的痛苦而揪心。
影片基本忠实原著,人物刻画很深刻,画面很精致,音乐也不错,一大遗憾就是我在看片过程中很多突如其来的感触,来不及打捞,尽数湮没在脑海深处,剩余的,只是红肿的眼睛和模糊的心痛。
读《荆棘鸟》有感12徒手摘不了玫瑰,尖刺穿透皮囊,裹着血与肉散发出浓厚的芬芳,我愿让这株疼痛的美丽长在我的心脏上,它的根枝连通我的血脉与神经,随着生命强有力的律动,它开得娇艳,红得耀眼,摄人心魄,周遭都失了颜色。
那是我一生追随的信仰,我的爱,我的梦,我的诗经,我的缪斯与维多利亚,尽管我清楚地知道,它将会吞噬我的一切,但我依然,义无反顾,会捧出整颗心脏奉献给它啊。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用这样一曲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向我们诠释了“爱与命运”的真谛,“飞蛾扑火”让人感动的不是奋不顾身,而是心甘情愿,至死不悔。正如作者在题记中写到的那样:“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的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我最美的时刻就是我凋亡的那一刻,大概就是如此吧,也许我可以选择浑浑噩噩,空虚度日,那么在遥远的以后我也只是茫茫尘埃中渺小的一粒,世间再无绝唱,那便不是我,活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
故事带我们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广袤的德罗海达牧场上,那是1921年12月8日,九岁的女主人公梅吉第一次见到了年轻俊朗的教区神父拉尔夫,他把这个惹人爱的小姑娘抱在怀里,被她眼睛里闪烁着的纯真与美好所吸引,他给她讲述《圣经》上各种有趣浪漫的故事;教她吟唱那神秘古老的歌谣,青年男子清澈的声音与少女还略带些稚嫩的童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带她在午后四时的金黄草坪上骑着那高高的荷兰马走走停停。梅吉和拉尔夫,原本是生命中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在阳光角度恰巧落在你眉梢的时刻,开始有了连结,从此相互缠绕,割舍不断。
有时候,他们像是老友,像是师徒,或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爱的孩童已蜕变成了青涩的少女,有着世界上最纯净的脸庞,最甜美的笑容与最美丽的身体。在少女的心中,拉尔夫仿佛也是一个及其特别的存在,“我爱他,我也爱我的父母和朋友,爱我的主,我的上帝,甚至爱家里的马仆和赶羊人,但我爱他,是独一无二,是不可替代。”尽管这份爱是不可言说,在当时的宗教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梅吉明白,可是,“很奇怪,我看见你的时候,眼里是有光的啊。”她不怕等待,也习惯了等待,日子总是不走也要走的,可它摧毁不了信仰与炙热,因为,她知道,“来年春天的时候,羊群从山的那头赶回小屋来,你就回来了。”
但拉尔夫拒绝了梅吉,是不爱吗——他会在小镇酒会上婉言拒绝了邓肯小姐跳舞的请求,缓步走向梅吉,牵起了她的手;他会在梅吉家族衰变时出现,只为给她一个可以肆意流泪的肩膀;他会在时隔多年之后,翻看到他们曾一起读过的句子时,在那一页夹上一朵新鲜的玫瑰。很久很久以后,“想到,听到,看到‘梅吉’两个字的时候,眼睛就酸了。”他们终是在社会大背景的浪潮之下迷失了对方,“他的眼睛里是燃烧着对我的爱意,可是我直视着他的眼睛,却看不见他!”是惩罚吧,我的上帝!以至于后来梅吉嫁给的那个卢克,他只是笑起来的时候和你的眉眼有那么一丁点的相似,就愿意相信,他可能是你给我的恩赐,不是我卑微到尘土里,而是我不想错过,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的可能,我爱你呀!
因果的'因果,所以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扎进那根最长、最尖的荆刺中,哀艳地歌唱,用尽我全部的生命力,唱不悔的血泪与传说,每一声吟唱,都是对过往的珍藏,我们的戴恩——我从你那里偷来的戴恩,我会用我最后的爱给他一个想要的人生,他会带着我们的信仰与梦想,骄傲地活下去。
命运与爱,爱与命运,永远是一个相对立而又相融合的主题。如果命运不允许爱的存在,如果爱就背弃了命运的轨道,我们是否还是当初的少年,无畏勇敢,不仗剑也能走出一个天下来,后来啊,不是我们不勇敢了,而是我们更加懂得了承担与责任,懂得了牺牲与妥协,爱也是承担,也是牺牲,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爱,可能那时我们,的确也是独一无二,的确也是不可替代,但爱与命运和解之后,才是刻骨铭心,才是细水长流。梁祝化蝶之后也是生生世世;杨绛先生终是走进了钱钟书的“围城”,变成“我们仨”;焦仲卿与刘兰芝还能化作孔雀双双,衔着合欢花飞向东南方。
我的玫瑰长在我的心脏上,即使它见不到阳光,我的骨血会浸透它的根芽,随着枝茎缓缓蔓延开来,我的皮肉里尽是它细小而又密密麻麻的根爪,呼吸相通,成为一个个体,彼此的载体,等待着那荆棘鸟从东边飞来,扎进我的尖刺中,留下惊艳与感动,哀艳之泣歌,生命之绝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