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时间:2025-10-27 10:28:01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通用21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听赏《小机灵之歌》

2.音乐活动“猜一猜谁在敲”

教学目标:

1.听赏《小机灵之歌》,学唱歌曲引子部分。

2.听音乐和节奏做游戏。

教学过程:

(一)看头饰,听音乐

1.请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说说自己是哪部动画片的人物。同一部动画片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每提到一部动画片,教师就放这部动画片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提到动画片《西游记》,教师就放《一个师傅仨徒弟》音乐;提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提到《三只小猪》,教师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音乐。

教师播放《小机灵之歌》,拿出一休的头饰,请学生猜出动画片的名称:《聪明的一休》。

2.请学生说出《聪明的一休》是哪个国家的动画片。

3.教师补充说明日本儿童生活、服饰等的特点:穿木屐、和服、睡榻榻米等。

(二)学唱《小机灵之歌》第一句

1.初听《小机灵之歌》,说己最喜欢的音乐片断。

2.复听歌曲,请学生说出上述几个最喜欢的音乐片断有哪些特点。

如,“啊,啊,开动脑筋啊”,表现了小一休什么形象。

再如,“格的格的”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表现了一体什么动作或形象?启发学生注意引子的音乐特点。

3.教师范唱歌曲引子部分,学生听唱几遍,然后完整地演唱。

4.跟着教师播放的录音带,学唱引子和尾声。

(三)敲打击乐器

用三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做游戏:猜一猜

1.放音乐,猜一猜动画片

请学生戴好各自的头饰,围成一大圈,边听音乐边拍手××××。听到相关音乐,就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例如:教师弹奏或播放《一个师傅仨徒弟》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教师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退回到外圈,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教师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音乐,戴《三只小猪》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

教师把整个单元的歌曲打乱顺序播放,可以放完整的歌曲,也可以放歌曲片断。学生能辨别各首歌曲哪都动画片,并准确地按节奏拍手。

2.听音乐,表演

继续上面的游戏,要求学生按××××的节奏走步,并做与所戴头饰相符的人物的表情或动作。例如,教师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小矮人头饰的学生,边一拍一步地走到圈内,边做表情。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糊涂虫、开心果、瞌睡虫、爱生气各自做出不同的表情。

4.听节奏,猜一猜

学生围成一个圈,请四个学生蒙着眼站在圈内,各自代表一部动画片。大圈里的学生戴着各自的头饰传球。音乐一停,手里拿球的学生必须把自己所代表的动画片的节奏,用任意一种方式,如拍手、敲打击乐器或走步表现出来。圈内的学生如果能听出来与自己是同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就胜出了。被猜中的学生与蒙眼的学生相互交换位置。游戏继续下去。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唱由唐诗创编的歌曲《咏鹅》,让学生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2、在参与创作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咏鹅》的情境,大胆的探索。

3、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有表情的地学唱歌曲《咏鹅》。

教学难点:

1、四个结束句的音准。

2、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课件、剪贴画、琴、鹅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现在先让我们来随着音乐来放松一下。

2、学生随音乐《向前冲》跟老师做律动。

3、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教师边说谜语边用舞蹈动作表示内容)

2、教师找学生回答。(猜对了教师给予鼓励)

3、多媒体出示图片并提问:看到这幅生动的图画,你会想到哪首古诗?(学生回答:《咏鹅》)

4、教师找学生背诵古诗《咏鹅》。(教师给予评价)

5、多媒体出示课件。邀请全班学生一起朗诵《咏鹅》,并给学生提出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诵。

2)、朗诵的语速要和老师的动作相配。(学生随背景音乐朗诵后,教师给予评价)

6、教师小结:

《咏鹅》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在七岁时写下的,小作者仅用简单的几句,就把鹅那优美的体态及对鹅的喜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往,我们都是把它吟诵出来的,现在,我们的作曲家黄国群叔叔给它谱上了曲,变成了歌,大家想不想听呀?(想)想不想学呀?(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歌曲《咏鹅》。

(教师用剪贴画在黑板上粘贴出课题)

三、学习新课:

1、学生范听歌曲,教师给学生提出要求: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Flash

(学生回答对了,教师奖励笑脸,并用剪贴画粘贴情绪)

2、复听歌曲,并邀请学生随老师作律动,进一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

3、教师按节奏读歌词,(多媒体出示歌页)给学生提要求:

(1)老师遇到“0”是怎样做的?

(2)观察老师读的顺序?

4、找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答对后给予鼓励并奖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四分休止符,遇到它小嘴快闭上,休息一拍。

5、找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按节奏读歌词。(答对后给予鼓励并奖励,若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订正)。教师告诉学生反复跳跃记号的使用。

6、全班按节奏齐读歌词。(会使用反复跳跃记号)

7、再次复听歌曲,邀请全班学生作律动,进一步感受四分休止符、反复跳跃记号的使用。

8、教师教唱一遍旋律。

9、教唱歌词。(用动作分段教唱:目的是解决四个结束句)

10、师生隋琴接唱歌曲。

11、 ……此处隐藏20795个字……鸡叫声:叽叽叽叽

小狗:汪汪

小猫:喵喵

(2)分成三组,按节奏模仿动物的叫声。

(3)玩玩,三组同时进行。

三、学唱歌曲《在农场里》。

1、模唱动物的叫声。

2、歌曲接唱。(老师唱前半部分,学生唱后半部分)

3、听录音,模唱。

4、全曲有感情地演唱。

5、把前面做声势练习的三个动物编入歌曲唱一唱。

6、唱游。

全班围成圈坐,看老师手里出示的动物。喜欢这一动物的学生,按节奏模仿此动物特征动作,随歌曲边唱边自由表演。

7、全班唱着《在农场里》进行歌表演。

四、下课。

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一、自由探索手板和蛙筒,说说像什么声音,可以怎样敲击?

二、导入歌曲听唱。

1、欣赏第一遍歌曲《青蛙合唱》后,思考:你怎样选择用手板和蛙筒表现《青蛙合唱》的声音?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声有什么不同?

2、欣赏第二遍,全班分组学小青蛙、老青蛙的样子。

3、欣赏第三遍,跟着录音专门在青蛙的叫声处模仿,同时配上手板和蛙筒的效果。

4、用粗细两种不同的音色模唱歌曲中小青蛙和老青蛙歌唱的声音,引出音的高低。

三、音乐的高低体验。

1、用手臂感知哦歌曲中音的高低走向。

2、说生活中的高低现象。

3、让学生反复演唱和体验,说说哪一句越唱越高?哪一句越唱越低?用手臂表示。

4、综合体验:分角色演唱。

5、用手板和蛙筒为歌曲伴奏。(按节奏,并注意强弱的节拍规律)

四、唱游《青蛙合唱》离开教室。

第三课时

一、故事导入。

启发学生:“森林里正在开一个动物联欢会,想知道水的节目最精彩吗?这节课啊,每一位同学都是评委,首先上场的是谁?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欣赏和表演音乐中小鸟的形象。

1、播放鸟叫声和乐曲《云雀》,让学生比较自然的声音和音乐塑造的鸟的叫声。

2、了解作曲家是怎样把自然界的鸟叫声神奇地塑造进音乐里的。

3、声戴头饰表演,教师给扮小鸟的同学打分。

三、欣赏和表演音乐中公鸡和母鸡的形象。

1、谈话:“这时来参加动物联欢会的小动物都争先恐后要上场,现在该谁出场了呢?听听这一对动物已经上场了,嘴里还嘀嘀咕咕议论不休呢,猜猜是什么动物?”

2、播放“公鸡和母鸡的叫声”,让学生听听作曲家是怎样把自然界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塑造进乐曲的。

3、欣赏乐曲《公鸡和母鸡》,要求听到乐曲中出现母鸡报蛋的叫声,女同学用声音模仿,听到乐曲中出现公鸡报晓的叫声,男同学用声音模仿。

4、自编动作表演母鸡报蛋和公鸡报晓的样子。

四、欣赏和表演音乐中的毛驴形象。

1、谈话:“大家正在为鸭子们的精彩表演时,突然听到长长的叫声,这是谁又耐不住性子急于要表演了呢?”

2、播放毛驴的叫声,让学生学一学毛驴的叫声。

3、听听音乐中毛驴的形象。

4、展开怎样保护小动物的讨论。

5、其他方法同上。

五、结束联欢会,评出表演最出色的同学。

第四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谈话:“谁听过‘小白兔乖乖’的故事?请他讲给大家听听。”

2、教师复述,配上《小白兔乖乖》音乐。

二、听唱歌曲《小白兔乖乖》。

1、播放歌曲的录音,要求同学们听一听,歌曲是怎样描述《小白兔乖乖》这个故事的?歌曲唱的和同学讲的故事是否一样?歌里讲述了哪几个动物?

2、听辨三种音色。

3、分角色表演,并把声音录下来,让他们寻找自己的声音。

4、欣赏器乐演奏的《小白兔乖乖》。

5、用比较的方法,感受乐器演奏的效果,听辨出三种动物形象的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的音色特点。

6、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小提琴的音色适合表现小白兔、大提琴的音色适合表现兔妈妈、圆号的音色适合表现大灰狼?

7、小结。

三、宣布联欢会圆满结束。

四、下课。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鼓的兴趣与喜爱,有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求知愿望。

(2)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重难点:

1、识f和p记号,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

2、敲击组成的简单节奏谱。并能利用身边的音源模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3、准确的节奏为出旗曲配伴奏。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挂图、鼓种类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说鼓:

(1)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是皮肚里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鼓的世界。

鼓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一定是先有人敲鼓,才能造个出个“鼓”字来,现代鼓也是从古代鼓演变过来的。

提问:请问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看见鼓,听到鼓声的?

生:过年、过节、开庆祝会、少先队鼓号队

师:鼓即是乐器又是道具,人类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中得到启示并创造了鼓,鼓的种类很多,具说能叫出名字来的就有上百种。

(2)鼓的种类名称:(实物及挂图)

生:铃鼓、手鼓、腰鼓、长鼓、堂鼓、花鼓、战鼓、八角鼓、爵士鼓、架子鼓、定音鼓

(3)击鼓方法:

设问:在一个鼓上,你们能敲击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

音乐小知识:声音的强弱(提供微视频)

二、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其情绪。

(2)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3)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

(4)学生随音乐伴奏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

(5)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一组模拟大鼓与小鼓声音击鼓伴奏。

三、展开:

(1)鼓的功用:军事、音乐、舞蹈、戏剧、娱乐等,戏剧中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鼓点。

(2)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欣赏《春节序曲》音乐片断。

学生说说鼓的作用;喜庆、热闹。

四、生活实践

师:要求小朋友们回家用圆形的饼干盒、月饼盒模拟鼓敲击鼓点,感受会更深。

小结:鼓象征着我们的团队精神,鼓声鼓舞人心,鼓舞斗志,给人勇气和力量、愿中华民族的鼓文化源源流长!望小朋友们踏着雄壮的鼓点健康成长!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通用2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